MH∕T 4001.1-2016 甚高频地空通信地面系统第1部分:话音通信系统技术规范(民用航空)

ID

1ADEB31E97A64C3A882C0D5BBC15F952

文件大小(MB)

0.31

页数:

29

文件格式:

pdf

日期:

2021-12-21

购买:

购买或下载

文本摘录(文本识别可能有误,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,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):

ICS 33.060.01,M 36,MH,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行业标准,MH/T 4001.1—2016,代替 MH/T 4001.1-2006,甚高频地空通信地面系统,第1 部分:话音通信系统技术规范,Ground system of VHF air-ground communication—,Part 1: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voice communication system,2016 - 05 - 09 发布 2016 - 08 - 01 实施,中国民用航空局 发布,MH/T 4001.1—2016,I,目 次,前言.. II,1 范围 1,2 规范性引用文件.. 1,3 术语、定义和缩略语. 1,4 分类及组成 1,5 总体性能要求. 3,6 技术指标.. 5,7 工作环境. 11,8 测试方法. 11,附录A(规范性附录) 甚高频收、发信机主要技术指标测试方法 12,MH/T 4001.1—2016,II,前 言,MH/T 4001《甚高频地空通信地面系统》计划分为以下部分:,——第1 部分:话音通信系统技术规范;,——第2 部分:数据通信系统技术规范,本部分为MH/T 4001 的第1 部分,本部分代替并废除MH/T 4001.1-2006《甚高频地空通信地面系统 第1 部分:话音通信系统技术,规范》,与MH/T 4001.1-2006 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:,——删除了概述(2006 年版第4 章);,——将2006 年版第5 章的标题修改为“分类及组成”,并增加了固定台、移动台、便携台的分类方,式(见4.1.2);,——删除了多信道甚高频收发信机系统的第3 种分类(2006 年版6.1.2.1);,——增加了甚高频监控系统扩展功能(见5.3.2);,——删除了选呼器、延时器、比选器的性能要求(2006 年版6.3.2~6.3.4);,——将甚高频收发信机系统技术指标修改为甚高频收发信单机技术指标(见6.1,2006 年版7.1.1);,——修改了频率精确度(见6.1.3.1,2006 年版7.1.1.2);,——将信道间隔修改为频率间隔,删除12.5 kHz 的信道(见6.1.1.3,2006 年版7.1.1.3);,——删除了系统信道隔离度(2006 年版7.1.1.8);,——将收发转换时间20 ms 修改为PTT 响应时间 50 ms 和发收转换时间 60 ms(见6.1.3.8,2006,年版7.1.1.9);,——增加了便携台设备供电要求(见6.1.1.5),——修改了收信机灵敏度值(见6.1.2.1,2006 年版7.1.2.1);,——删除了射频输入阻抗(2006 年版7.1.2.2),——将交流声和噪声电平不大于-45 dBm 修改为音频噪声信噪比不小于40 dB(见6.1.2.15,2006,年版7.1.2.4);,——将中频抑制不小于90 dB 修改为不小于80 dB(见6.1.2.6,2006 年版7.1.2.5);,——将自动增益控制修改为接收机射频动态范围(见6.1.2.4,2006 年版7.1.2.6);,——修改了收信机带宽值(见6.1.2.3,2006 年版7.1.2.8);,——修改了音频输出值,删除了扬声器和耳机的技术要求(见6.1.2.12,2006 年版7.1.2.9);,——修改了互调抑制的要求(见6.1.2.8,2006 年版7.1.2.10);,——将信纳比或音频输出下降修改为降灵或阻塞,并修改了指标值(见6.1.2.7,2006 年版,7.1.2.11);,——增加了交调抑制、邻近信道抑制、杂散响应抑制、音频输出、音频响应、音频AGC 范围(见,6.1.2.9~6.1.2.13)、在静噪中增加了静噪滞后量、载波频偏静噪能力、静噪响应时间(见,6.1.2.16);,——增加了便携台设备接收技术指标(见6.1.2);,——修改了载波功率值并增加步进(见6.1.3.2,2006 年版7.1.3.1);,——修改了最大调制度值(见6.1.3.4,2006 年版7.1.3.3);,——删除了寄生频偏(2006 年版7.1.3.5);,MH/T 4001.1—2016,III,——将音频增益调整修改为音频增益控制(见6.1.3.5,2006 年版7.1.3.6);,——将音频线路阻抗修改为音频响应(见6.1.3.7,2006 年版7.1.3.7);,——删除了交流声和噪声电平(2006 年版7.1.3.8);,——修改了PTT 响应时间并增加发收转换时间(见6.1.3.8,2006 年版7.1.3.9);,——将谐波抑制和杂波抑制修改为杂散辐射产物抑制(见6.1.3.11,2006 年版7.1.3.10、,7.1.3.11);,——修改了功耗的要求(见6.1.3.12,2006 年版7.1.3.12);,——增加了总失真度(见6.1.3.6)、邻近信道功率抑制(见6.1.3.9)、发射互调抑制(见6.1.3.10);,——增加便携台设备发射技术指标(见6.1.3);,——删除了多振子共用天线(2006 年版7.2.2);,——修改了天线频率范围(见6.2.1,2006 年版7.2.1.1);,——将天线增益修改为全向天线增益(见6.2.2,2006 年版7.2.1.2);,——修改了天线驻波比(见6.2.3,2006 年版7.2.1.3);,——删除了发射振子负荷功率(2006 年版7.2.1.6);,——删除了滤波器3 dB 带宽(2006 年版7.3.2);,——删除了耦合器、……

……